今日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新闻

2023年秋季学期“经典照耀青春讲堂”第五讲开讲

  11月1日下午,由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主办的2023年秋季学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选修课“经典照耀青春讲堂”第五讲开讲。本次主题是“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新疆故事”,一位有着四十余年军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内颇有名气的将军摄影家——袁国祥少将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佳新、校党委宣传部党政干部、财政税务学院辅导员代表,选课班以及财政税务学院学生代表300余人通过远程视频直播的方式聆听了讲座。

  袁国祥老将军身穿军装,胸前挂满了勋章,笔直站立对着镜头敬礼,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随后他用最朴实的语言、深情讲述他随军的系列故事。字字句句充满了对部队的热爱、对战友的怀念,以及身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自豪感。几十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和阿里高原,作为一名部队摄影师,他的镜头一直对着戍守高原、雪山和“生命禁区”的边防战士们。他手中的相机真实地记录了新疆和平解放和军民共建边疆的许多珍贵历史。他拍过元帅和将军,拍过士兵和各族群众,也拍过第一批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族孩子们手捧新书上学时的场景。袁国祥老将军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至今未曾忘记他随着人民解放军西进,从家乡张掖到酒泉,然后又进入新疆哈密,转奔吐鲁番、焉耆和阿克苏,尘土飞扬处,漫漫黄沙间,人民解放军在古老的丝绸古道上留下了坚实有力的足迹。

  袁国祥老将军作为一名边防军区的摄影军人,他经常爬雪山、上高原、到边防、下农村、走牧区,为卫国将士们“树碑立传”,为各族群众“歌功颂德”。“挺进!挺进!向西藏,向新疆,向帕米尔高原大挺进!”袁国祥老将军嘹亮地歌声唱出了当时我们解放军的乐观奋进的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他说“新中国,就在我们的前头!”,他骑上马爬上帕米尔高原,骑上骆驼去往西藏,只为拍下那一帧帧苦难,拍下那一幕幕坚贞,也拍下那些作威作福的地方官员。袁国祥老将军骄傲地说“党叫干啥就干啥!”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听党话,跟党走。

  随后赵北明教授讲述了他眼中的袁国祥将军,他讲述了自己的感悟,他介绍了自己的作品《五星照昆仑》,他感慨伟大出自平凡,同时表达了对袁国祥老将军的敬佩和祝愿。

  最后冯昆教授赞扬袁国祥是南疆军旅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尤其是他在阿里的十年,不仅拍摄下古今影像,还结识了一批继承昆仑山精神的讴歌者,是他们开辟了体验生活和创作的净土。同时他也祝愿袁国祥老将军寿比南山。

  袁国祥将军讲述了他的故事,赵教授和冯教授分别讲了他们自己的感慨和祝愿,深深感染了在场观众,现场掌声长鸣。

  

  

  

  财政税务学院税收学2023-1班李赢生表示:袁国祥将军的讲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袁将军讲述了解放军进军新疆的故事,特别是我军将士在寒冷的冬天里翻越祁连山,可以见到解放军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在新疆驻扎的部队,为了不给新疆人民增加负担,解放军在新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形成了兵团精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传承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史。袁将军和解放军身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深受感动。

  财政税务学院财政学2023-2班那居曼·依马木表示:袁国祥从跟随王震将军进军新疆开始,在祖国西北边陲战斗、工作、生活了70个春秋。他初心不改、壮心不已,数十年如一日,在传播党的声音、在讴歌新时代的精神高地上春华秋实、默默耕耘,他是那样地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人民、热爱人民军队。也让我不禁感慨,作为新时代青年,一定要当好红色历史的“火炬手”,把袁国祥的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书写好新时代稳疆兴疆、强边固防的新篇章。

  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2023-1班吕佳凝表示:这次是由袁国祥将军来分享他的经历,听完后我非常激动。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所讲述的翻越祁连山的事情,长时间地徒步,战士们疲惫不堪,互相搀扶着向前走,累了就坐下来背靠背休息,许多战士一闭上眼睛就再没有醒过来,长眠在祁连山上。袁国祥将军提到了冻死的很多都是年轻人,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当代年轻人。我们不能够“摆烂”“躺平”,而是应当学习先辈们的精神,珍惜大好时光,在前进的路上一刻不停下脚步,不断地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2023-1班马源悦表示:袁老将军还为我们唱了当时战士们唱的歌曲,声声入耳,阵阵入心。袁老将军用他的摄像机记录下了一幕幕南下勇士,西行女兵的勤勤恳恳,艰苦奋斗。他拍摄七十年,照下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与让人热泪盈眶的场面。袁老将军将他的一生娓娓道来,听完是多么地令人斗志昂扬,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新疆故事,需要一代代人的相传,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奋斗。(供稿:党委宣传部)(编辑:xwzx)

Baidu
sogou